一瞬间长大——《城南旧事》
每个孩子都有过或者将会有那么一次成长,仪式一般的瞬间成长——第一次单枪匹马杀到市场帮妈妈买菜,第一次背着巨额的学费一个人去上学,第一次在黑暗 中安慰吵闹的弟弟妹妹??从那一刻开始,人生的某个按钮被摁下了,从混混沌沌中开始觉醒了,如黎明充满啼鸟落花,小小人儿重新长大,自己向自己宣告:我已不是小孩子了!在《城南旧事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小英子第一次这样向自己宣告源自对父女亲情的体味,源自死生契阔的冲击。喜欢养花的爸爸生病了,不能来参加毕业典礼, 英子一边进行着学业结束的仪式,一边想爸爸,想起爸爸在下雨天打她起床,给她送花夹袄,想起爸爸让他去银行给叔叔寄信,想起爸爸的花,匆匆忙满跑回家,却 得知了爸爸已经离去的消息,看到垂落的夹竹桃,自己默念: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到这里,她心灵成长的仪式也庄重地瞬间完成。 给孩子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可以不要作任何提示,等他读完,一定会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在以后的某一天,等他碰到那个让他觉醒的契机,这种印象就会苏醒,他 也会在瞬间长大!


直观展示时光的流逝——《匆匆》
对于时光流逝的概念,孩子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而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匆匆》,是描摹时光的最好文字,将这种让人切身而难以言表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 致。 本书保留了朱自清先生的原文,采用文字配图的形式来展示,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直观地看到时间是怎样悄无声息地过去,同时书中贯穿了以一天之内时间的流逝作 为主线,以此让本书更具有图画书的特质和完整性。 在阅读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提醒孩子用心去感受画面与文字配合,从而深入理解时光是如何在洗手时,日子从水盆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 。画者廖长根先生在画面上设置了多个细节,如墙上的日历,正是朱自清先生写作这篇文字的前一日,第十页和十一页,从清晨上学的孩子,一直到黄昏独步的 成人,正是在呼应文中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第十二页与第二十九页,细心的孩子还可以发现图中的不同,书桌上多出来一页纸,两个大字正是这篇 文字的名字——《匆匆》。 文字与图画中的细节相应对照,相信孩子一定能够深入的理解何为时光匆匆,也能帮助他们建立起相应的时间概念。


有个小孩叫玉宝——《半夜鸡叫》
早在50年代,《半夜鸡叫》这个故事就家喻户晓了,大家都知道:有个小孩叫玉宝。1964年,根据小说片段改编的同名动画片问世了,玉宝又变成了家喻户晓 的荧屏形象。到了70年代,故事又被改编成连环画。可以说,几代人都是读着或者看着这个故事长大的。本着延续传统的心理,图画书《半夜鸡叫》在人物形象的 设计上基本延续了以往的传统,并且采用国画的表现手法。 也许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玉宝的生活,很难理解地主和长工之间的斗争,不太了解那一段历史,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环境。妈妈们在给孩子读这个故事的时 候,可能很困惑,该怎么给孩子讲解这段历史呢?其实,对于历史的了解需要长久的阅读积累,妈妈们大可不必着急于背景知识的传授,只要孩子在阅读时能够为故 事哈哈一笑,就已经是最好的阅读效果了。将来有一天,当孩子开始学习这段历史的时候,他们会明白为什么玉宝会有那样的生活,那样的经历。

 
沉痛的忏悔——《风筝》
《风筝》是鲁迅先生散文集《野草》中的一篇名作,讲述先生童年时与弟弟之间的一个故事。风筝是孩子天然喜爱的玩具之一,然后文中的鲁迅先生却认为这是 有出息的孩子的玩物因此鄙视喜爱风筝的小弟弟,并因弟弟自行制作风筝,采取了粗暴的干涉态度。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很难体会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与生活中的小冲突。对于文中的兄弟冲突会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而能够引起孩子阅读共鸣的,则是对风 筝的喜爱,和先生成年之后对童年时所为的后悔之情。 画家何谦老师采用了水彩和铅笔来描绘场景,书中的主线集中于童年兄弟因风筝而起的冲突,一幅幅的细节描绘,展示出两个孩子完全不同的个性。书的后半部分则 描绘出成年后的兄弟二人灯下夜话的场景。这样以图画的形式展示出原文中的今昔对照,为孩子后面体会先生的悔恨做了完整的铺垫。 蓝蓝的天空是整本书中最为耀眼的部分,让人在感受先生的痛悔之外感受到兄弟之间温暖深厚的感情。在书页中一群放风筝的欢乐孩子,是先生的梦想,也是独属于 童年时的欢乐。 在读完这本图画书之后,父母不妨将鲁迅先生的原文再大声读给孩子听一遍。在阅读中进一步地去体会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领悟人性的美丽。


怎样才是有意义的生活——《古代英雄的石像》
叶圣陶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自己在《古代英雄的石像》一文写作时的想法,他认为无论大石块小石块,彼此集合在一块儿,铺成实实在在的路,让人们在上边 走,这是石块最有意义的生活。孩子学习这篇文章,需要重点体会叶老的用心,和学习作者对石像及石块个性栩栩如生的描写手法。 这本图画书中的文字保留了原文中最精彩的对话部分,同时还以图像形式将石像与石块不同的个性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袁亚欢小姐抓住了叶老笔下这些各具 特点、又符合儿童心理认同的人物形象,用不透明水彩细细描绘出一幅幅层次分明、形色俱全的场景。一面看图,一面听父母诵读文字,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石像的骄 傲和沉思,石块的不以为然,以及后来为何石像不再高高在上,而甘愿倒下,成为铺路的碎石。 这本书值得让孩子反复阅读,赏析书中的画作,在脑海里建立起石像的形象概念,再来细细品读文本,会帮助孩子们理解文中一些较为生涩的文字,会帮助他们 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用心所在。